教条主义不应该被全盘否定,独立思考需要给予限制。

首先,本片与2004年的《放牛班的春天》非常类似,两个老师的非常规教学、最后遭到否定的结局,似乎都在宣扬更加自由、更注重个性的教育方式,批判及讽刺当代主流的刻板教育方式。

想要说的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教条主义与游戏课堂的思考,第二点是对老师的期待。

第一点,我认为教条主义不该如《死亡诗社》这般被全盘否定,独立思考需要在一定限制下得到鼓励。

影片中,Keating让同学们撕掉关于诗歌介绍的部分,并告诉大家不要遵从刻板的评价体系。在我看来,这是有些极端的行为,同时也是不负责任的。

我觉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各角色通常具有的特性:

学生,较为容易接受实例,普遍讨厌刻板定义;

专家,尝试给出定义,用来作为尽可能多的实例的一个提炼和总结;

老师,完成从定义到实例的转换,再尝试从实例提炼到定义。

在《3 idots》中,阿米尔汗扮演的角色兰乔用拉链来嘲笑过课本上Machine的刻板定义,但是他其实是完全记得课本定义的,他嘲笑的,仅仅是消音器那种只会死读书的方法。而在这部影片中,Keating似乎完全否定了教条、定义的作用,转而尝试用一种更加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去让学生减少排斥。这种游戏课堂的做法我认为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不是合格的老师。但是完全否定“定义”,似乎也不是一种老师应该有的态度。保持一种尊重,即是在你心中那是狗屁,但是在你的理论被更广大范围内接受之前,不要主观影响到学生的认知。

因为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其实是非常弱的。影片中各个学生看起来似乎比以前都更加懂得自己想要什么,但是这种“想要什么”,就一定是真正他们想要的吗。涉世未深的孩子,只有无尽的欲望和不知人世艰辛的幼稚,要能够做出一辈子不后悔的决定,似乎是有所难度的。这时候基于他们过多的“独立思考”的权利,似乎会纵容他们放纵的天性。教条与规矩,很多时候是死板而遭人厌恶的,但也有时能够保证一个幼稚的人尽可能无偏地走向成熟或者使其具有走向成熟的能力。

如今未成年人犯罪大量被曝光,年少孩子缺乏对世间的敬畏,不知艰辛与痛苦,不加限制的自由,只会让他们露出可憎的原始力量。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看,这种原始的力量往往是丑陋和恐怖的。

所以,教条需要得到一定的尊重和遵守,自由思考需要受限。

第二点,对老师的期待。

根据记忆中的印象,我更加喜欢《放》中的老师。他更加真实,现实主义下有着一颗理想主义的心灵,对孩子们充满关爱和尊重。本片中的老师,更多地仅仅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老师,且将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学生了。说句题外话,也许诗人更易偏理想主义,同世俗有种不屑,而普遍的文化氛围,对此似乎也是很推崇的。如陶渊明、李白,当属此列。

《放》中有一个情节一直记忆尤新。老师对一个同学的母亲很有好感,想要表达爱意,对孩子也格外关照。而母亲轻易地拒绝后,老师那种尴尬和窘迫,让我颇有些痛心。似乎一个老师不该抱有这种“非分”“不自重”的想法,但是,其实它仅仅是人的合理追求罢了。不要把老师神圣化,把他们供奉起来。让他们与我们拥有相同的权利。

上面有些跑题了,扣下主题,对老师的期待就是:对待学生,足够的尊重、平等!传授知识循循善诱。有自己的理解,表现出对真理、知识的尊重。

我始终觉得,只要一个老师抱着对孩子的爱,那么他(她)一定会被所有的学生所爱。

1-VS-All , 需要倾注太多的心血;All-VS-1 , 往往会对某一个细节念念不忘。

纪念

罗宾·威廉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