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人文主义的对峙。

为何有这个感悟?或许不是很贴切,但是仅选这点作为本片的论述。

影片一开始是战争的描写。一名士兵感到头盔为自己挡了一颗子弹,正庆幸地拍拍头盔,另一颗子弹穿透了头颅;一个士兵拖着受伤的战友寻求庇护,一颗炸弹飞来,震飞后继续拖发现不对劲,转头一看战友只剩下半截;断了手臂的士兵东走西看,终于从地上找到了自己的断臂;肠子撒到外边,大声哭喊着“妈妈”。这就是1944年抢滩登陆的场景。这就是战争。

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主要从厄本体现。第一次是厄本与战俘友好相处,劝阻上尉放走战俘。第二次是在防守战前,厄本放起德国唱片,翻译起其中的歌词,这个时刻的厄本,神采奕奕。还有其他一处印象深刻,对方的狙击手看到倒在大雨中的士兵举着书信,没有忍心开爆头的一枪。

然而人文主义的结果呢?放走的战俘在厄本面前打死了上尉;厄本在敌人面前下软了腿,直接导致一名战友近距离被杀,多么战友因为厄本弹药供给失败而被杀。对方狙击手移开枪,却被己方狙击手爆头。

赤裸裸的讽刺。

可惜的是,“拯救大兵瑞恩”,本身就算是一场人道主义救援。

在战争中不泯灭人性——就是在挑战自己的人性。厄本是不知道自己选择的后果,盲目而理想主义。

只有上尉,在这种理想主义渲染下,选择铤而走险。为的,不就是战后,还可以再次放下枪,继续教书。

幕后

本片获得71届(1998)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本片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本片主演汤姆·汉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