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导演作品。

之前在豆瓣看到说,没看电影之前,一直以为这是类似《举起手来》的电影,对其获得的口碑颇为不解,知道看过之后,才明白这全是先入为主的印象——《鬼子来了》与其他的抗日片子不同,,它值得这般高评价。

这部片子大概包含着鲁迅式的讽刺与呐喊(看过姜文对该片的访谈,也很直观地能够看出其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其艺术手法与深刻内涵值得如品读语文课本那般细细解读。可惜,从网上流传着的当年广电总局的审查意见可知,这些深刻揭露的东西已经不再适合当代政治需求。那我们且从浅了说,概述一下故事本身。

影片在高亢欢乐的《军舰进行曲》中开始,日本兵俨然军乐队在沿途演奏,骑大马的军官往渤海里驶过的军舰挥手,一片祥和。时间大概已经是1945年,农历新年前五天,河北挂甲村村民马大三正在和寡妇鱼儿正寻思事,灯火未灭,黑夜之中就引“我”而来。这简直就是强卖,枪杆子抵上头,两个麻袋扔进来,吩咐好好照看,代为审问,大年三十再来取,有啥闪失,拿头来换。这麻袋一开,哎,竟然是两人。可曾想,这事就这么开端了,搅起事儿的却是“自家人”。

报秉五舅姥爷,马大三一顿忽悠,个人危机成了全村的灾祸。“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咱就照办吧。于是先隔着一层白布开始审问,这个地方的喜剧效果颇浓,一堆人盘坐在炕上,居中的五舅姥爷手握毛笔,配合书写快进的效果,颇有种酣畅之感。两人一为中国人董汉臣,一为日本人花屋,不太知道“我”是谁。审问过后,两人被关在马大三地下,董一心想讨好,花屋则一心要效忠天皇去死。无奈马大三就给他们裹上棉被,防止给撞死了。三十晚上要上路了,花屋想要学中国话骂人,不想却被董给骗了,于是就有了日本人怒说“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然而马大三却不是向花屋想得那样各个穿着花棉袄提刀来取头,而是端上了白面的饺子,那是马大三借一还十从八婶子那给借来的。可是,村头等了一宿,这“我”没来。

又是一场辩论,抓阄来杀,马大三再中。可他不敢,瞒着全村给两人放烽火台里了。村里人因为他杀了人,都躲得远远的,鱼儿也不理他了。这让马大三扛不住,招出来说“我没杀”。接下来就是鱼儿舌战群莽,又把大家给绑到了一起。一边,烽火台里两人教送饭的小孩说日本话,“日本人在烽火台”,小孩突突跑,摔了一跤,把后半句给忘了……这事又让村民们警醒,让马大三进城找人来杀。先是百步穿杨四表姐夫,结果说只会用枪,得给你找个用刀的——七爷,手起刀落,头旋三圈,嘴角上扬。“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七爷坐着马大三推着的车,到了烽火台,却“砍头失败”,一世英名晚节不保。村民看了沉默,花屋却突然不想寻死了,要以人换粮。

又是一群人高坐,签好文书,进城要粮。不想这驴把日本马给上了,花屋给挨了打,架势有点不对。陆军队长却让马大三安了心——说话算数,还多送粮,来个陆、海、村民联欢。于是策马而去,却不想引狼入室,日本人在挂甲村挂甲,却杀、烧了全村。半途去接鱼儿的马大三逃过一劫,却看着熊熊烈火。背景音确是日本天皇投降广播。

哎,日本兵被高少校收为俘虏,处死了名为汉臣、实为汉奸的翻译官,临死前他却在笑。马大三闯入俘虏营,一把斧头让日本兵闻风丧胆,追得花屋大喊“国军救命”。国军不仅救他一命,还让他杀掉这个不明大义、影响中美英俄同盟的马大三。花屋用起了他的武士刀,弹走了马大三脖子上的蚂蚁,迎着马大三的怒目,一刀而下。

画面一下子成了彩色,而后变红。影片也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