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动人的故事。
本片导演小津安二郎
,1903 - 1963,生于12月12日,逝与同日。代表作《东京物语》(1953年)、《晚春》(1949年)和 《秋刀鱼之味》(1962)ref。
从豆瓣和时光网看来,至今仍有很多影迷,也有一定的争议。
如上面所言,《东京物语》完成于1953年。故事背景大概是类似于现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不恰当地比喻),偏远地方的年轻人往首都东京跑、安家立业,年老的父母守在家乡。终于,父母决心去一趟东京,见一见在东京“过好日子”的儿女们。可是东京之大,“如果在这种地方失散了,可能一辈子都见不着面了”。大儿子住在边缘地带,高学历却只是一个社区医生,周末本来准备带父母出去,却不想因为病人情况不稳定而取消出行,而且因妻子需要呆在家中处理事务(接诊?)而只得让父母继续闷在阁楼之上。到了开“美容院”的女儿家,却依然是同样的命运:太忙、没时间,跟顾客灌输流行趋势,在顾客问老头老太是谁时,轻妙淡写地说是来自故乡在此暂住的人。真正在乎他们的,是已故二儿子(死于战争)的媳妇,纪子。请假,带他们出去逛东京,为他们借来邻居的酒,给他们摇扇,果然是“外人”啊。从纪子家吃过晚饭,女儿和儿子合计给父母送去泡温泉,却订了便宜的旅馆,年老的父母不堪夜晚他人的聒噪,难以入眠。第二天,他们商量着,差不多了,该回去了吧。回到女儿的住处,女儿却因为要讲课,告知父母不能在这儿落脚。
于是父母游荡于公园之中,父亲去找曾经故乡的老友,期望有一个落脚之所;母亲则再去找纪子。父亲与故乡的老友喝酒倾诉,道出了表面平静喜悦之下的失望,但却仍是极为平静。母亲看着纪子守寡8年,衷心的期望纪子改嫁,说完痛苦流涕,大抵是感慨纪子的悲凉,还有她的温热吧。此夜过后,父母仓促回家。却因为火车太挤,母亲中途生病在大阪下车,落脚大阪的三儿子家。三儿子抱怨说折腾了好久,听着同事说铺盖盖不到坟头。可恰恰回乡之后,母亲很快病危,大儿子、女儿带着丧服回家,三儿子因为没有及时收到电报、错过火车而没能赶上最后一眼。一番痛苦之后,却是各人急忙回家,女儿还不忘母亲的遗物。纪子留下得最晚,父亲给了她母亲的手表,也衷心的期望她改嫁。纪子终于落下泪来,她说她并没有那么好,她常常因为忙,而忘了逝去的人;也常常半夜醒来,不知道将来在何方。
看完《东京物语》,自然是深有感触的。对待父母的冷漠、势利,我在父辈身上见识了很多;可悲的是,我也没有尽上我能够做的孝心,大抵当年也从来没有想到过,该去好好珍惜奶奶、外公外婆。如今斯人早已逝去,幸好父母都尚健在。因暂居于北京,难以常在身边,所以能够做的只能是视频问候和网上买些必要的东西寄回去。唉,我曾经几乎没有把父母放入到未来的构想之中,想着就在外边漂泊吧。近来大抵也是受到些现实的冲击,明白漂泊似乎也是难有奔头,回乡能够照顾老人,也是自己未来应该考虑的事情。
想来还是甚是悲凉,当好好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