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社百万美金大奖的拙劣骗局,让迟钝固执的父亲着了迷。儿子驱车,带父亲圆梦。

在看完影片之后,才从豆瓣的相关影片里,发现《内布拉斯加 Nebraska》的导演,亚历山大·佩恩,亦是之前从《电影最TOP》 里看到的《杯酒人生》的导演。怪不得有一种相识的感觉。我也是第一体会到了,“风格”这个东西。

电影是黑白片,刚开始看也是有点抗拒的。似乎在彩色胶片出来以后,再拍摄黑白片就显得有点刻意了。譬如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单》, 全片的黑白就是为了凸显穿红色衣服的小女孩;又如《鬼子来了》,脑袋落地,才见血色人间。我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也基本接受 了黑白片的设定。据说佩恩不惜与派拉蒙闹僵也要坚持黑白片的原因,是觉得黑白“更有原型和标志性的感觉”(ref). 从观感来看,黑白化,更加凸显了苍老与荒凉, 这显然与全片的背景设定是更搭的——黑白本身也成为了影片的一个背景刻画:凋敝破败的美国中西部小城镇。

本片中,主角父亲的扮演者是布鲁斯·邓恩 Bruce Dern,在1978年因《回家》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提名之后,再无经典银幕形象。 而凭借该片,邓恩获得了第86届(2004)奥斯卡最佳男主提名。而饰演二儿子的威尔·福特 Will Forte,此前是电视剧喜剧演员。

内布拉斯加是美国中西部州,首府林肯,核心经济来自于农业,比较著名的公司有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植树节发源于内布拉斯加。 内布拉斯加是导演邓恩的家乡。

==== 剧透分割 ====

我觉得剧情中比较巧妙的,就是家人对“百万美金”的否定,与外界认为的“低调-独吞”的表现相一致,这给影片带来了一丝幽默的气息, 进而也为母亲对整个家庭的捍卫提供了充分的展现场景。这其实算是一个老套的情节,但是不知怎么的在这里用起来还是觉得巧妙。 或许是因为这个情节是顺理成章的,同时导演着重点也非巧合本身,而是着墨于人物的刻画——对巧合的不刻意处理,带来的效果反而 是更加惊喜的。(这似乎在很多事情上都是有印证的,譬如渣男追女生的套路,不就是要刻意疏离吗??)

个人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情节有两处。其一是两个孩子去“拿回”赖皮人几十年没有归还的空气压缩机,那份天真的气质,真是让人觉得 温暖,关键是还有“拿错了”的后续~~ 妙趣横生。其二,就是母亲在cemetery前的“不尊”。这里就不描述了,可能写出来真的有点 “不尊”,但是看起来就能明白这位老太太的豁达。

影片最大的高潮,无疑就是父亲woody开着崭新的二手皮卡,戴着Prize Winner帽子,在村子里人的注目下缓缓开过去, 卡车后面还有崭新的“空气压缩机”。这不就是woody想要的百万美金吗?是儿子帮他做到了。

最后谈一下对父亲和儿子的看法。本片其实也不需要有什么解读,因为人物的形象都是通过人物的评论性对话阐述的。父亲就是一个 不懂得拒绝,总被人占便宜,但是又善良宽厚的人(一个性格两种侧面解读?)。一台空气压缩机,被人借走几十年,见了面还说 自己差别人钱。哎。最显眼的一个镜头,是那个朋友知道了他得了百万美金大奖,让他起立接受大家的掌声。于是他真的站了起来, 开始环顾四周。一种骄傲与激动似乎要从那迟钝漠然的脸上洋溢出来了。哎。儿子呢?一个尊重父亲、孝顺的人, 一个能够维护自己父亲尊严的人。

最后的最后,好喜欢美国笔直、宽阔、无人的公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