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看了1章,这周差不多全忘了……这周重看,并且如《人性的枷锁》一般开始记录。

第一段话就太深刻: 所有的道德家都认为长久的悔恨是最要不得的情感。如果你做了坏事,感到后悔,做出能力之内的补偿,下一次提醒自己要做得好一些就行了, 但绝不能沉溺于自己的过失。在粪堆里打滚并不能让你变干净。 (多么深刻 = =)

第一章 - 第二章

世界国的格言:集体,身份,稳定。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采用“波卡洛夫斯基”流程让一个卵子,分裂为最多96个一模一样的胚胎:标准化!标准化,是社会稳定的主要手段。

标准化的胚胎,辅以按照A(阿尔法)、B(贝塔)、C(伽马,标准)、D(德尔塔,一成不变)、E(艾普斯隆,整齐划一)5个档次分别控制的胚胎成长控制体系,制造出先天具有智商、适应性、偏好差异的个体。 譬如,让胚胎缺氧,用以培养有缺陷的艾普斯隆;在胚胎倒立时增加血液流动,从而让未来的火箭工程师在太空旋转着修飞船时感到潜意识里的快乐。

通过“新巴甫洛夫培育”——电击,让孩子讨厌自然(因为这降低工厂开工率),但是又让他们喜欢郊外价格高昂的、需要精密仪器的运动(维持交通使用率和工业品需求);通过催眠教育,灌输道德潜意识:阶级定位、思想预设。

一些“深奥”的句子:

因为总所周知,具体就是美德与快乐,而概述则是思想上必要的恶。社会的骨干不是哲学家,而是锯木匠和集邮爱好者。

—— 我觉得这是在讲“思考”、“思想” 的。后面一句,明显就是说,社会需要的是工作者(锯木匠)和消费者(集邮爱好者),而思考者(哲学家)不应该成为主流。 回到第一句,“具体”也就是直接的行为,而“概述”则需要思考。 总的来说,对于一个“稳定”社会而言,大家好好工作消费就是了,不要想太多……

除非你了解个中的内容,否则你无法学习一门科学。… 道德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是理性的。

—— 科学是理性的,需要“理解”,需要假设,计算,证明假设,是可以数学化的; 道德,除了一部分是自然法则(科学)刻在基因里的,很大一部分是人为的设置的,为了社会稳定或某些既得利益者持续获利的。 它是否应该理性? 其实我想设置“道德教育”的时候,肯定是按照“理性的目标”来制定的, 不然无法解释“为何要这么设置道德”。只是,在实施道德教育的时候,就得是“非理性”的—— 你不能告诉受教育者,因为要让你消费不让你玩耍,所以才电击你让你喜欢精密运动、讨厌自然。 它需要隐瞒目的,那必须得“非理性”教育。 进一步的,我们看到书中,对阿尔法而言,他们是切切实实知道这个道德教育的本质的, 那为什么他们自己不是感到恶心恐惧,反而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呢? 一种可能,他们是即得利益者;一种可能,他们也是被教育的(书中有显式说明)。

一些惊艳的句子:

那种深红色而且能看得见东西的黑暗,就像夏日午后闭上眼睛的黑暗。

感受

这2章给我很大的触动——写得非常好,很有现实意义,赤裸裸地揭示了社会现象的本质。 虽然我们没有人为控制瓶中胎儿的氧气浓度,但是社会环境间接实现了这一点。 社会分阶层,让每个阶层都认同自己阶层的“优势”,让所有人都标准化, 这可不就是让这个社会稳定的不二法门吗?

现代社会还实现不了胚胎标准化,但是教育、宣传、社会激励,可以让你甘心标准化,并抹杀异类。 不过,社会似乎很难做到“让每个阶层自愿认同自己的阶层,放弃向上流动”的意愿。 虽然我们偶尔也看到有人说“富人也有富人的烦恼,底层有底层人的快乐”, 然而“有钱人就是可以为所欲为”的思想却是真正地深入人心的。

所以,我们看到现实社会的阶级矛盾是很难化解的——没法催眠教育得到阶层稳定,就没法稳定。除非—— 控制穷人的大脑,或者让机器人代替底层劳动力。

第三章

这一章就开始故事层面的展开了。

除了前面2章提到的控制, 福特纪元在“性”道德上非常不同——禁止家庭形式单一性伙伴, 让男女一开始就自由做“情色游戏”。当培育中心主任说起历史中的“家庭”、 “20岁才开始允许有性行为”时,当代学生惊讶不已。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家庭、一夫一妻制、恋爱。一切都是排他性的,一条狭窄的释放冲动和能量的渠道。” 所以冲动和能力蓄积,导致了“不稳定”。

哈哈,这个说法非常有道理——如果让某个时期的大学生沉迷于性享受,是否还会有某些运动? 当今世界很少采用这种,但是却被类似的行为所控制——譬如消费主义、游戏。 快速、随意释放欲望,社会就倾向于稳定。一个虚假的例子,虽然打击卖淫,但并不会全部打尽, 需要让部分人有欲望的出口。

这章比较有意思的点是,文章三线并叙,快速穿插,而且各个部分的情节很相关—— 比如前一个情节是大主宰否定一夫一妻,后一个情节就是芬妮质问莱妮娜“四个月和一个男人在一起”。 首先,这种文字层面的快速穿插并叙很新鲜,我以前还没见过这样的! 简直就像在看电影——一边是主教庄严布道,一边是主角情节推动。画面感太强…… 虽然这本书成书的时候(1931年),电影剪辑技术远远来没有发展到这样的程度。 其次,通过这个穿插,文字也从背景设定转向了故事推进。

妙!

一些句子摘录:

在欲望与满足的间隙潜伏着情感,将这个间隙缩短,打破一切旧的不必要的阻碍。

第四章 ~

伯纳德,一个传闻“出瓶期瓶子里进了酒精”的阿尔法,矮小又忧郁,喜欢自然,不喜欢运动, 名声不好。莱妮娜,贝塔,丰满,虽然遭受芬妮的质疑,还是想跟着伯纳德去“野人保护区”。

野人保护区,还是胎生,一夫一妻。他们在保护区看祭祀活动时,遇到了一个年轻人,约翰。 他的母亲,琳达,是二十多年前从外面流落到保护区的。 看起来,经过20多年,琳达的认知并没有改变,“勾引男人”,怀念从前。然而,她的儿子约翰, 却完全认同了保护区内的道德体系,渴望成为被鞭打的人。